欢迎光临大为书画网    今天是: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   
大为书画网
书画评论
返回上页
您当前的位置:大为书画网首页 -> 书画评论 -> 查阅
薛元明:不趋于俗—徐渭仁篆书联赏析


来源:无    浏览次数:3669    日期:2021/4/9

 

 

编辑: 大为书画网

不趋于俗
---徐渭仁篆书联赏析
薛元明

    徐渭仁(?—1854),字文台,号紫珊。少年时与梁同书友善,继而与陈鸿寿、张廷济等结为金石书画之艺友。收藏碑帖甚丰,精于鉴赏,时人称为“巨眼”。因购得隋开皇年间《董美人志》,晚遂自号隋轩。并将实践总结为理论,辑有《隋轩金石文字》《春晖堂丛书》等。清咸丰三年,“小刀会”攻占上海县城,城内富户士绅皆避入租界,独徐仍留城内,却最终得以保全,致使传闻四起,多种说法不胫而走。两年后清兵入城,被官府加以“从贼”之罪,对其勒索甚巨,被下狱而终至毙命。
    篆隶书创作是金石发展的基础,与汉代单纯的隶书繁荣不同,清代篆隶并举,风格多样,篆隶书繁荣以考据为基础,再向前推进一步,考据发达因为“文字狱”,书法篆刻发展与这种政治上的措施竟然存在一种血腥的关系,令人悲叹。篆隶书虽然呈现出蓬勃盛况,但风格独特者屈指可数。反过来讲,如果没有这样众星云集的高密度形式,又何来这一时期创作上的繁荣?质以量为基础。篆隶不被重视的时代自然没有这方面的高手,唐宋时期便是明证,只能看到零星一两人的作品。考据发达的最终结果是除了篆隶书的繁荣之外,大量碑版呈现在世人眼前,清代的碑帖互动,充满了变革意味。“变则通、通则灵”这句话对于今天的书人来说,依然振聋发聩。

徐渭仁 <<篆书对联>>

    徐渭仁的篆书所见不多,书名并不显赫,其篆书却有特别的情调,不趋于世俗。清代邓石如一时风行,赵之谦、徐三庚和吴让之等遥遥领先,后来学赵之谦的尤其多,或是钱坫铁线一路,多数不越雷池,只有极个别像陈鸿寿写出了情调。在徐渭仁生平简历中记载了他与陈鸿寿的交往,估计是有一定的启发。但徐渭仁不为所拘,自成风貌,在当时确属难能可贵。此联分别为唐代韩翃两首诗中的句子。上联出《寄徐州郑使君》诗:“江城五马楚云边,不羡雍容画省年。才子旧称何水部,使君还继谢临川。”下联为《寄令狐尚书》中句子:“立身荣贵复何如,龙节红旗从板舆。妙略多推霍骠骑,能文独见沈尚书。”
    徐渭仁在篆书处理上突破了当时的匀称、均匀的范式。运笔方面,笔画自起至收渐粗,竖画和斜笔尤其明显,结体处理上呈现上宽下窄的梯形结构,上下比例并不等分,打破常规,下方猛收,造型奇特,笔画交接处有意断开,表现出笔断意连之趣。上联“子”字处理,亦圆亦方,自然质朴,“旧”字上窄下宽,显得很稳当,“隹”部四横画各有不同,“臼”部四点亦更见风致,能见精妙,“何”字处理单人旁收缩,“可”部拉长放松形成对比。再如下联“首”“能”字变形处理,“文”字将垂笔拉长,行笔方向不同,尤其佳妙,其下四字皆上展下缩,特别是“沈、尚”二字,各有趣味。“书”字中两点画穿插运用,画龙点睛,恰到好处,也有一些字,像“水”字是无法变形的,“见”字变化有些局促,不过整体情境很统一。
    篆书乃书体之祖,笔法“简单”,愈简愈难,但在清人手中,变得丰富起来,有血有肉,如何把握这种特定的性情,则是善书者所必备。从上述分析来看,此作出手不凡,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创作中存在的偶然性。大名头多见经典之作,但偶会有平庸之作,小名头的偶见精妙之笔,往往出其不意,风味别致。正可谓“佳作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”。

(原文刊载于《中国书法报》2021年1月19日第303期3版)

来源: 中国书法报


 
网站首页  |  艺术动态  |   书画名家  |   网上画廊  |   陇原书画  |   书画评论  |   名家访谈  |   创作心得  |   视频之窗  |  
Copyright © 2005-2020 大为书画网 (www.gsdwhm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
业务热线:18893142737  13893239127  邮箱:gsdwhm@163.com
地址:兰市州安宁中兴小区7-6-3   建议使用1920*1080分辩率
本网站所涉及的图片均来自大为书画网  最终解释权归大为书画网所有
网站ICP国家统一备案号:陇ICP备13000632号-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910号